《瞭望》新聞周刊刊文:大慶擘畫以油興城升級版
原標題:《瞭望》新聞周刊日前刊發我市報道
大慶擘畫以油興城升級版
今年對于1205鉆井隊來說是特殊的一年,受疫情影響,鉆井隊晚開工10天,隊長張晶和工友們連續扎在駐地40天,硬是比去年同期還多打了3口井
“指揮中心適應油田體量大、業務廣、井站管網密布的生產特質,依托云數據中心,開發集成8大類51套專業系統、680項應用,打破信息壁壘,海量資源入云端。”
截至目前,大慶市3個“油頭”項目總投資123.6億元,今年推進的“化尾”產業鏈項目總投資205.4億元,全部建成投產后,年可實現銷售收入650億元,利稅113億元
位于我國東北黑龍江省的著名油城——大慶,因油而生,因油而興。
2019年9月,大慶油田發現6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指出,希望大慶油田全體干部職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大力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不斷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肩負起當好標桿旗幟、建設百年油田的重大責任。
從荒野中高舉“鐵人隊伍永向前”旗幟的大慶油田1205鉆井隊,到用信息化科技化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采油現場,再到一個個結構精密、鋼鐵織就的“油頭化尾”項目,大慶正牢記殷殷囑托,把石油這一“單色調”繪出“多彩圖”,銳意改革,朝著建設百年油田、建設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的目標邁進。
傳承精神
大慶油田當好標桿旗幟
大慶油田一處荒野里,剛下過雨的現場有些泥濘,聳立的井架上,“鋼鐵1205隊”的標語格外顯眼,這支鐵人王進喜帶過的隊伍,正緊張進行著又一次鉆井作業。
今年對于1205鉆井隊來說是特殊的一年,受疫情影響,鉆井隊晚開工10天,隊長張晶和工友們連續扎在駐地40天,硬是比去年同期還多打了3口井。
“我們是‘鐵人’帶過的隊伍,就要對得起‘鐵人’這個稱號,把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在我們這一輩繼續傳承下去,把紅旗一直扛下去。”張晶說。
大慶油田開發建設60多年來,建成了我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基地,累計生產原油24.03億噸、天然氣1365.45億立方米,為維護國家石油供給安全、支持國民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登上1205鉆井隊的鉆井平臺,操作室內布滿了各種按鈕、操作桿,1205鉆井隊副隊長張兆琦正在指揮工友進行各項作業。
“我們不斷提升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水平,會戰之初,我們只能打直井,現在我們已經具備了定向井、水平井、水平取芯井等特殊工藝井的施工能力,實現了由單一型向復合型、由經驗型向科技型的轉變。”張兆琦說。
今天的1205鉆井隊,已經實現了“鐵人”王進喜“把井打到國外去”的愿望。在委內瑞拉、印度尼西亞等國,“DQ1205”的旗幟已在飄揚。
傳承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大慶油田扎實推進精準開發,鞏固保持大慶石油產量“壓艙石”地位。
面對老油田持續穩產的壓力,大慶油田把“精準”貫穿油田開發全過程,精準地質研究、精準方案設計、精準工藝措施、精準管理手段,水驅開發指標再攀新高,致密油累計產油突破百萬噸,在主力油田即將進入后油藏階段,探索了老油田持續有效開發的新途徑。
2019年,大慶油田立足保增長,全年完成國內外油氣產量當量4363萬噸,同比增長4.7%。
創新驅動
大慶油田邁向高質量
大慶油田正自覺融入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以技術創新驅動油田高質量發展。
60年前,大慶油田以生產調度為中心的指揮系統,還只是一間“干打壘”、一部電話;60年后,大慶油田生產指揮中心已經成為掌管10萬多口油氣水井、8000多座油氣站庫、10萬公里油氣管道的“中樞大腦”。
“指揮中心適應油田體量大、業務廣、井站管網密布的生產特質,依托云數據中心,開發集成8大類51套專業系統、680項應用,打破信息壁壘,海量資源入云端。”指揮中心工作人員介紹說。
在大慶油田肇平21-平1/平2平臺井現場,大慶油田井下作業分公司正在這里開展小簇距、大段距多簇暫堵試驗。該井采用大型壓裂工廠化模式施工,這一技術可以有效實現剩余儲量精準挖潛。
“我們攻關形成了以三類油層壓驅、油水井對應精控、直井縫網、水平井體積壓裂工藝為代表的高效壓裂技術系列。”大慶油田井下作業分公司壓裂大隊一隊隊長康凱指著現場的一排大型壓裂車說。
在儀表車內,工作人員正通過電腦屏幕上的數據監測著設備運行情況?祫P告訴記者,通過遠程視頻監控和技術專家在線服務,他們實現施工井安全監管和技術服務的全覆蓋,從而逐步實現智慧互聯高效指揮,去年完成大型壓裂施工超千口井,實現8年連增。
目前,大慶油田正創新發展特高含水油田精準挖潛等五項配套技術,攻關六項“卡脖子”技術,超前探索納米智能驅油等四項儲備技術,到“十四五”末,保持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技術的全球領跑位置,主力油田采收率達到55%以上,科技貢獻率達到65%,建成智慧油田。
牢記囑托
油城發展“油頭化尾”
邁向高質量的大慶油田,正把石油這一工業的血液輸送到全國各地。而大慶市也在依托豐富的油氣資源,以“油頭化尾”為抓手,推動發展轉型。
地面上,運輸車來回穿梭;半空中,吊車運送著吊籃。聳立的罐體上,工人正在高空進行著焊接等作業,一處處灑落的焊花映襯著這里的忙碌景象……近日,在黑龍江省海國龍油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的550萬噸重油催化熱裂解項目建設現場,建設者們頂著烈日搶抓工期,爭取8月底試車生產。
“龍油550”項目是大慶市實施“油頭化尾”戰略的標志性項目之一,建成后每年可向市場提供350萬噸石油化工產品,包括聚乙烯、聚丙烯、甲苯、混合二甲苯等,可為化工、輕工、汽車、農林牧業、機械制造、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提供原材料資源。
在大慶市,以“龍油550”為代表的一系列“油頭化尾”項目正在落地開花。在此之前,因原油開采量戰略性調減,自2015年開始大慶油田每年遞減約200萬噸,當年大慶市經濟增速跌到了-2.3%。
大慶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布局發展石化產業,奠定了如今蓬勃發展的基調。
“從1960年初建設投產了規模均為5萬噸的葡萄花煉油廠和喇嘛甸煉油廠開始,大慶石化產業經歷了艱難起步、發展壯大、調整優化等幾個階段。從2016年開始,大慶進入了‘油頭化尾’發展的新階段。”大慶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總工程師王桂軍說。
在前期謀劃的乙烯、丙烯、芳烴、碳四等4條產業鏈基礎上,今年大慶市又圍繞優勢資源、優勢領域、優勢產品謀劃了精細化工、日用化工、化工新材料等11條“油頭化尾”閉合產業鏈。
黑龍江省海國龍油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吳中說,企業在大慶建設項目,首選因素還是大慶豐富的油氣資源。“大慶是我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基地,中俄原油管道末端也在這里,我們能夠獲得豐富的原料資源。”
在黑龍江萊睿普思環境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瀟看來,選擇大慶市建設廢礦物油綜合利用項目有著天然的優勢。“大慶石化產業基礎設施配套完備。”劉瀟說,企業生產所需要的熱源、氫氣、氮氣、天然氣、儀表風等資源全都不用自己建設,可以利用當地企業現成的資源,節省了大量建設、維護、安全成本。
截至目前,大慶市3個“油頭”項目總投資123.6億元,已完成投資75.1億元。今年推進的“化尾”產業鏈項目43個,總投資205.4億元。上述46個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年可實現銷售收入650億元,利稅113億元。屆時,大慶市原油加工能力將由現在的1470萬噸提升到2370萬噸。
揚長補短
創建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
在大慶市各個“油頭化尾”大型項目現場,鋼鐵、管道、罐體是這些場景里的關鍵詞。一個個投資超十億乃至百億元的項目,勾勒出大慶發展新前景。
走進中國石油大慶石化公司煉油結構調整優化轉型升級項目現場,輸油管道在半空中交錯蜿蜒,織起一幅鋼鐵畫卷,巨大的鋼結構讓人仿佛走進了機械迷城,F場負責人介紹,這一項目可以解決大慶石化公司柴汽比及汽油產品質量升級問題,有效釋放煉化產能,優化煉油產品結構,發揮煉化一體化優勢,同時為下游石化產業鏈延伸提供原料。
“設備安裝已進入了尾聲,準備10月投產。”在項目現場,中國石油大慶石化公司煉油廠催化重整車間工藝副主任楊振波說。
在探索發展中,大慶市形成了“多元化壯大‘油頭’、閉合式延伸‘化尾’”的整體發展思路。在“油頭”發展方面,大慶市依托油氣資源優勢,抓好石化轉型升級、煉化產品結構優化、“龍油550”三大“油頭”項目,同步拓展“生物化工頭”和“天然氣產業頭”,構建多頭共進的發展格局。
在“化尾”發展中,大慶市依托“油頭”原料深度謀劃細分領域產業鏈,瞄準產業鏈閉合的關鍵節點和現有重點產業上下游關聯配套目標企業,加大延鏈、補鏈、增鏈力度,實現產業鏈閉合發展,確保頭尾相連、頭大尾長。
大慶市還堅持抓大不放小。“既注重發揮頂天立地大項目的龍頭帶動作用,又著力在精細化工、生物化工、石蠟等比較優勢的細分領域構建一批鋪天蓋地項目群和產業群,實現大中小項目聯動發展。”大慶高新區石化產業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鄧軍說。
隨著石化產業進入發展新階段,科技創新正在成為大慶實施“油頭化尾”的重要推動力。
近日,在黑龍江萊睿普思環境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一間實驗室里,科研人員正操作著各種儀器和設備,企業研發部主任李云凌向記者介紹了廢油“變廢為寶”的原理。“我們進行了一年多的研發,失敗了數十次,還建設了小型的模擬裝置,最終形成了有效的工藝路線。”李云凌說。不久將投產的10萬噸/年廢礦物油加氫綜合利用項目,可以把廢礦物油轉化為潤滑油基礎油,變廢為寶,發展循環經濟。
大慶“油頭化尾”的發展圖譜還在進一步繪就。通過“產業鏈閉合”謀項目,大慶繪制了11條產業鏈閉合招商圖譜,將常態化派出招商小組開展精準招商,招引更多化工企業考察洽談、簽約合作。
未來,大慶還將進一步打造3000萬噸級煉油規模,建成3個百萬噸“化尾”基地,產業結構將向多極支撐、多點增長、多元發展轉變,力爭到2025年,“油頭化尾”產值超4000億元,建成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鳳雙 楊喆